知臨.讀書雜記
 
「天行」這詞,隨著朝代與中醫發展而有不同的涵義,有時是大名包小名,有些卻是獨立的詮釋。
以劉萬國等編的《中華成語辭海》中的「天行時氣」詞條為例:「天:大自然。時氣:時疫,流行病。因季節性氣候變化而發生流行病」詞條中引唐.孫思邈《千金方》:「凡冬月,忽有大熱之時;夏月,忽有大涼之時,皆勿受之,有患天行時氣者,皆由此犯也」意思就是說天行時氣就是四時不正之氣,能使人致病。
 
醫家對於傷寒、時氣、溫病的病機與分類多有不同,例如隋.巢元方在《諸病源侯論》中分辨傷寒與時氣的差異,傷寒大多是個人自己發病並不會傳染他人,但是歲時不合之時,溫涼失節,人們感到天地乖戾之氣而發病,並容易互相傳染;晉.葛洪《肘後備急方》則認為傷寒、時行、瘟疫三者是同一種,只是來源有點不同,舉例來說:一、冬天在外跑步流汗得風冷,到夏天發作,就叫做傷寒。二、冬天不是很冷且暖氣盛行,造成人們身體痠痛怠惰,是名為時行。三、其年歲中有癘氣間夾鬼毒,是名為溫病。葛洪認為這些疾病症候相似,用雅言來說是傷寒,通俗來說是時行,道術符咒而言是五溫(瘟),並認為這些稱號是殊途同歸。
 
由上可知,傷寒、時氣、溫病由於證候與病源相近,導致諸家學說中有各自的詮釋,有分有合。然而,孫思邈《備急千金要方》:「天無一歲不寒暑,人無一日不憂喜,故有天行瘟疫病者,即天地變化之一氣也,斯蓋造化必然之理,不得無之」認為瘟疫雖然頻繁出現,卻也是天地造化的一環。
 
就疾病與人的關係來看,自漢代以來就開始有鬼怪與疾病的傳說與解除儀式,魏晉至隋唐時期,醫者以鬼或鬼氣作為疾病傳染與流行的原因之一,人們也普遍將疾疫歸咎於鬼。因此在《道藏》可以看到許多驅逐瘟疫的經典與符咒,例如《太上淨明御瘟經》、《太上洞淵辭瘟神呪妙經》、《神霄斷瘟大法》、《神霄遣瘟送船儀》......等,唐宋之後,對於瘟神與瘟鬼施瘟的傳說越來越豐富,不管是佛教或是道教中靈驗記的記載,都可以看到有關瘟鬼插旗施瘟的故事,也演變出掌管瘟疫的瘟王與其相關信仰。

回到「天行已過,使者須知」這句話,大意就是提醒施瘟使者已過了施放瘟毒的季節或時刻,也就是祈求平安的意思。前些日子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,於《正統道藏》中看到《清微神烈祕法》這本經書,這經書大概成書在宋元期間,此處有「天行已過,使者須知」的龍文鳳篆,用來安鎮家宅辟瘟邪。又在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中看到成書於南宋的《偃溪廣聞禪師語錄》提到:「端午上堂。舉古有老宿。於門上書心字。窻上書心字。壁上書心字。後來法眼和尚道。門上但書門字。牕上但書窻字。壁上但書壁字。今日看來。一等是隨邪逐惡。若無白澤之圖。豈有如是妖怪。雪竇不然。以拂子畫一畫云。天行已過。使者須知

90356747_499595164280241_373631136498188288_n.jpg 《清微神烈祕法》 書影
 
由上述兩則佛教道教的文獻中可以得知,自宋元開始「天行已過,使者須知」這句話變成是辟瘟疫的常用譴損(厭勝)法。又可在清代《松峰說疫》中看到「除夜有行瘟疫使者,降於人間。以黃紙朱書「天行已過」四字,貼於門額,吉。」的記錄,也看到許多辟瘟香囊的做法是用絳色的香囊承裝。為了不讓使用者在香囊使用後產生如何丟棄的煩惱,所以不在香囊上印上《祝由十三科》中的密諱、符籙,或是佛菩薩的種子字,採用最簡單的厭勝法「天行已過」,祝福使用者能平安吉祥,遠離疫癘。
 

90890303_499594774280280_7952508149024423936_n.jpg《祝由十三科》中的密諱

-----

-----
知臨齋
庚子.桐.江
文章標籤
瘟疫
全站熱搜
創作者介紹
創作者 知臨香坊 的頭像
知臨香坊

知臨香坊

知臨香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