沐浴的功能與福果
老闆利用一點時間整理沐浴的相關資料,讓大家參考,也知道為什麼沐浴很重要~~或許可以選擇幾天使用非化學產品的「淨皂」,配合沐浴藥材煮水使用來淨化身心。
一、沐浴是什麼?
我們先從東漢許慎的《說文解字》看看,「沐,濯髮也」「浴,洒身也」「洗,洒足也」「澡,洒手也」「洒,滌也」,從上引文可以得知「沐浴」就是洗頭洗身,「洗澡」就是洗手洗腳。所以在《史記‧魯周公世家》提及「周公一沐三握髮」,也就是說周公為了接見賢士,連洗頭的時候沒辦法一次洗完。此外,《禮記.玉澡》也記載「吏五日一休沐」,每五天放一天洗頭洗澡假!!
二、古人為何重視沐浴?
《孟子.離婁下》:「西子蒙不潔,則人皆掩鼻而過之。雖有惡人,齋戒沐浴,則可以祀上帝」,將此句解釋成白話就是西施雖然美麗,但是身上若沾了汙穢,別人見到也是要掩著鼻子走開。反之,雖然有形貌醜陋的人,經過齋戒沐浴後也可以祭祀上帝。此處以「不潔」與「沐浴」為對照,透過潔淨其身來表達對神靈的尊敬,也說明摒除私欲,潔身自愛是做人的基本道理。
從《孟子》的引文可以看見沐浴與祭祀行為的關聯,《楚辭.九歌.雲中君》「浴蘭湯兮沐芳,華採衣兮若英」,講得也是巫在祭神之前要先用蘭湯、香芷沐浴,再穿著乾淨的衣服與裝飾。然而此處的沐浴不是用清水洗淨而已,而是用香草煮出來的香水進行洗頭洗身,使身上散發出芳香氣味,這芳香氣味是與潔淨的觀念相通,芳香的物品必然潔淨,反之則是臭穢的物品。同樣的道理在《楚辭.九歌.東皇太一》也能看到,「靈偃蹇兮姣服,芳菲菲兮滿堂」講的是巫師穿著華麗的服裝,翩翩起舞,滿房散發芳香。
三、道教的沐浴
回到道教來說,修道之人行法之前,務必要潔淨身體,如《上清靈寶大法.上章科格品》提及「凡遇拜章,先淨外穢,沐浴更衣,用香湯先沐後浴,即易新衣,入靜室。夫身不潔則神不居,則法不靈,法不靈則難格天矣」也就是說,身體不乾淨,神靈不會來,當然行法就不會靈驗囉!~~
《上清靈寶大法.上章科格品》也有提到煎湯的方子「桃皮半斤、茆香半斤、藿香半兩、香白芷半兩、苓陵香半兩,右為粗末同煎」,這些藥材都有香氣,其中的茆香就是香茅,身體洗香香,人神都歡喜。號稱小《道藏》的《雲笈七籤》其中的〈雜法部〉就有引多則道經的文句。道教在行法之前,嚴格要求要沐浴潔淨,例如:
1.《太上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》:「道言,行道之日,皆當香湯沐浴」
2.《黃籙簡文經》:「奉經威儀,登齋誦經,當沐浴以精進。若神氣不清,則魂爽奔落」
3.《紫虛元君內傳》:「夫建志內學,養神求仙者,常當數沐浴以致靈氣,玉女降祥,不沐浴者,故氣前來,三宮穢汙」
4.《仙公請問經》:「經洿不以香水洗沐,則魂魄奔落,為他鬼所拘錄」
5.《三皇經》:「凡齋戒沐浴,皆當盥汰五香湯。五香湯法,用蘭香一斤,荊花一斤,零陵香一斤,青木香一斤,白檀一斤。凡五物切之,以水二斛五斗煮取一斛二斗,以自洗浴也。此湯闢惡,除不祥炁,降神靈,用之以沐,並治頭風。」
四、殗穢
殗,就是死亡的意思,古代道教的修行者追求長生,特別注意死亡所帶來的汙穢,認為會帶來自己的疾病。例如:
《三元品戒》:「夫每經一殗,皆須沐浴,修真致靈,特宜清凈,不則多病。經真官,計人罪過。沐浴香湯。用竹葉、桃枝、柏葉、蘭香等分內水中,煮十數沸,布囊濾之去滓,加五香,用之最精」
《太上九變十化易新經》:「若履殗穢及諸不淨處,當洗澡浴,盥解形以除之。其法用竹葉十兩、桃皮削取白四兩,以清水一斛二斗於釜中煮之,令一沸出,適寒溫,以浴形,即萬殗消除也。既以除殗,又闢濕痺、瘡癢之疾。且竹虛素而內白,桃即卻邪而折穢,故用此二物以消形中之滓濁也。天人下游既返,未嘗不用此水以自蕩也。至於世間符水,祝漱外舍之近術,皆莫比於此方也。若浴者蓋佳。但不用此水以沐耳」
白話的說,就是不小心遇到喪事或是去到不淨的地方,都要用竹葉與桃白皮煎水洗浴,能解消殗穢與諸穢氣,又能除去風濕及皮膚癢的疾病。此處也解釋為何要以竹葉與桃皮來洗浴,乃是取竹的外實內虛且白,桃的去邪除穢功能,天人下凡間遊歷之後,也是以此水來沐浴除穢。
五、沐浴的功果
道教除了行道前要沐浴,道經也說明沐浴有福因與福果,逐項介紹
《沐浴身心經》:
(一)「沐浴內淨者,虛心無垢;外淨者,身垢盡除。存念真一,離諸色染,證入無為,進品聖階,諸天紀善,調湯之人功德無量」此處說明沐浴有分二種,一是內心的汙垢,第二就是外在色身的垢穢。修道之人就是要將內心與外在的汙垢盡除,才能漸漸證入無為。
(二)「七福因者,一者上善水,二者火薪,三者香藥,四者浴衣,五者澡豆,六者淨巾,七者蜜湯」此處講的是沐浴的器具與物品。
(三)「此七福因,能成七果:一者常生中國,為男子身;二者身相具足;三者身體光明,眼瞳徹視,四者髭發紺青,圓光映項;五者脣硃口香,四十二齒;六者兩手過膝;七者心聰意慧,通了三洞經法」此處所講的是由沐浴的各項物品所生成的果報。
六、沐浴的藥材簡介
《沐浴身心經》:「五香者,一者白芷,能去三尸;二者桃皮,能闢邪氣;三者柏葉,能降真仙;四者零陵,能集靈聖;五者青木香,能消穢召真。此之五香,有斯五德」此處說明,五香的藥材名稱與功效。
1.白芷
能去三尸蟲,道教認為三尸蟲會經過穀物進入人的身體,在庚申日時從人的身體出來,前往天庭稟報人所犯的罪惡,奪其筭紀,筭盡則死。因此修道人會在庚申日徹夜不眠,讓三尸蟲無法出來,其次辟穀,讓三尸蟲不會再進入身體。其三,就是服用能殺三尸蟲的藥物殺蟲。

白芷飲片
2.桃皮
桃子本身就是一種辟邪植物,在《山海經.大荒北經》:「東海之中度朔山,山上有大桃樹,蟠屈三千里,東北間百鬼所出入也。上有二神人,一曰神荼,二曰鬱壘,主領萬鬼,黃帝因立桃板於門,畫二神以禦凶鬼」由此衍生出桃能治百鬼的傳說。
此外,在日本的《古事記》中記載,伊邪那岐命逃至黃泉比良坂,撿起三顆桃子用力丟向追兵,於是黃泉大軍停止追趕。所以伊邪那岐命對桃子說:「你們有靈性,能驅鬼避邪。往後葦原中國的芸芸眾生遇到危難時,就像剛才幫助我一樣,去幫助他們吧!」於是伊邪那岐命賜了意富加牟豆美命(オオカムヅミノミコト)的名號給桃子。(維基百科)
桃子全身是寶,桃根、桃枝、桃葉、桃實(桃梟)、桃花、桃皮、桃仁各有用途,改天另文詳介。

桃皮、桃葉、桃枝
3.柏葉
柏葉本身有止血、止咳的作用,在南朝梁.任昉《述異記》中有記載一則故事:「秦繆公時,陳倉人掘地得物若羊非羊、似猪非猪。繆公道中逢二童子云此名蝹,在地中食死人腦,若以柏木穿其首則死,故今種柏在墓上以防其害也」翻成白話就是有一種怪物像羊非羊、像豬非豬,在地底中吃死人的腦,如果用柏木穿他的頭就會死掉,所以後人就在墳墓上種植柏木,以防其侵擾。經中說明其能降真仙,或許是因為柏木的氣味與其寒冬不凋謝的原因吧。

側柏葉飲片
4.零陵香
又稱為靈香,目前最大的用途就是在麻辣鍋或是燒烤的香料,真是大材小用了。古人常用來作為調香與薰衣的香藥,因其味道特殊,具有聚集靈聖的功能,實際的味道有點偏向酸梅湯(個人主觀)。市面上有二種零陵香,一種是四川所產,色澤較暗,味道較濃厚且酸梅味。一種是廣零陵香,研粉後色澤偏綠,味道較香但也較野,個人認為應以四川所產的零陵香為正品使用。

靈香、零陵香
5.青木香
據考證,青木香應為木香,依產地而有雲木香、川木香,廣木香等。藥書中記載的青木香是馬兜鈴根,不是正品。青木香所指的是顏色較美、品質較好的木香。木香有種濃厚的氣味,用來行氣止痛。

木香飲片
七、佛教的沐浴
其實在佛教也有沐浴相關的記載,也剛好有七福,《佛說溫室洗浴眾僧經》宣講洗浴具七物、除七病,供養洗浴則具七福,除七病有益修行,不過是供養僧眾澡浴事而能得七種果報。《佛說溫室洗浴眾僧經》:
「佛告耆域:『澡浴之法,當用七物,除去七病,得七福報。何謂七物?一者、然火;二者、淨水;三者、澡豆;四者、酥膏;五者、淳灰;六者、楊枝;七者、內衣。此是澡浴之法。何謂除去七病?一者、四大安隱;二者、除風病;三者、除濕痺;四者、除寒冰;五者、除熱氣;六者、除垢穢;七者、身體輕便,眼目精明。是為除去眾僧七病」
備註:酥膏是滋潤皮膚。淳灰,是以山桑的切木燒製而成,敷在身上不僅去垢亦可活化皮膚。
又說:「如是供養,便得七福。何謂七福?一者、四大無病,所生常安,勇武丁健,眾所敬仰;二者、所生清淨,面貌端正,塵水不著,為人所敬;三者、身體常香,衣服潔淨,見者歡喜,莫不恭敬;四者、肌體潤澤,威光德大,莫不敬歎,獨步無雙;五者、多饒人從,拂拭塵垢,自然受福,常識宿命;六者、口齒香好,方白齊平,所說教令,莫不肅用;七者、所生之處,自然衣裳,光飾珍寶,見者悚息。』」
這是供養僧眾沐浴的功德,現代人很難建造浴室供養僧眾了,或許可以供養沐浴用品,如洗髮乳、香皂、毛巾、護手霜、牙膏牙刷(即經中所說的楊枝)等。佛教經典《楞嚴經》提到跋陀婆羅尊者是「觸」圓通者,他在入浴室時,因觸水而悟道。因此他便成為後代修行者與禪門的沐浴修行典範教材,禪門浴室也就別稱為「宣明」。
八、小結
沐浴本身就是一種潔淨的動作,將穢垢去除後回到潔淨的秩序當中,無論是身體、心理、環境的清潔,都是將混亂的事物整理整頓。生活上洗浴的清淨與修行的清淨,就是事與理的圓融,都是講求轉汙染為清淨。道教用來沐浴的香藥多達二十餘種,基本上是選五種來用即可,常用的大概就是竹葉、桃皮、靈香、木香、佩蘭、香茅、荊芥花、柏葉、白芷、沉香等。
沐浴的方法就是煮水洗浴,有的經典很講究,還要配合存思(觀想)等,最簡單的就是觀想香湯從頭上淋下後,身心的汙垢隨著水流消融,香藥的氣味形成防護將自己罩在其中,先洗頭、再洗身、最後洗四肢,完成後用清水沖淨。平時以香藥沐浴,能讓身心舒暢,在行道或是禮佛懺悔之前,或是在朔望(初一、十五)、三元(上元正月十五、中元七月十五、下元十月十五)、八節(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、春分、秋分、夏至、冬至),沐浴齋戒,清淨身心,經過持齋與身心的潔淨也能種下福因。

香湯
九、附錄
《沐浴身心經》沐浴吉日
正月十日,沐浴,令人齒堅。
二月八日,沐浴,令人輕健。
三月六日,沐浴,令人無厄。
四月四日,沐浴,令人無訟。
五月一日,沐浴,令人身光。
六月二十七日,沐浴,令人輕健。
七月二十五日,沐浴,令人進道。
八月二十二日,沐浴,令人無非禍。
九月二十日,沐浴,令人闢兵。
十月十八日,沐浴,令人長壽。
十一月十五日,沐浴,令人不憂畏。
十二月十三日,沐浴,得玉女侍房。
十、延伸閱讀
留言列表